財政預算案後面

 

作者: 藍海寧


  財政司司長公布預算案,他一邊讀,我一邊好像拿彩票在核對中獎號碼般,留意「一籃子措施」中有哪幾項令我受惠,但我無樓、無公屋、無領綜援,又無強積金戶口,結果他的美意我「無福消受」。

  當公屋也被炒至六千多元一呎,我以為財政預算案會推出辣招遏抑樓市過熱,但我失望了,司長「睇唔到有邊可改變的地方」,意味我和許多市民惟有繼續過「鬼叫你窮呀,頂硬上」的水深火熱生活。

  雖然失望,但可能早已預算這個政府不會有甚麼精采作為,是以沒打擾我繼續收看新聞的雅興。電視鏡頭前,除了財政預算案,還有戰亂、地震。眼見有些人轉瞬間跟至愛陰陽相隔,家園盡毀,家破人亡,忽然深感自己能活在沒戰亂、沒地震的香港,還是幸運的。
  二次大戰時,一小鎮陷入飢餓危機,大家決定徵集各家的食糧,公平分配,但成效欠佳,小鎮的糧食漸少,鎮民都很擔憂捱不過嚴寒。這時一位老婆婆提一包糧食來見鎮長。「這些食物是我留待緊急時才用的,現在我想就是緊急的時候了!」雖然老婆婆奉獻的只是半袋麵粉和一些餅乾,但她的行為感動了全鎮的人,不少人都把自己私藏的後備糧食交出,最後全民平安度過冬天。

  高通脹下,愈來愈多市民要依靠「食物銀行」提供食物過活,不少弱勢人士連三餐一宿也成問題,病了也沒錢求診。往社區走一趟,你就能看到充滿眼淚的世界。
  一份令人失望的財政預算案,代表有更多人需要我們關心和幫助,大家奉獻私藏的「後備糧食」,他們才有望捱過這段艱辛的日子。
 

(轉載自: 香港經濟日報 2011.03.01)
 



   
   
分享區
 
 
 
 
 
 
  Copyright (c) Friends of the Earth (HK) | Disclaimer, Personal Data (Privacy) Ordinan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