屋苑摷垃圾

 

 

作者: 「惜飲惜食培訓計劃」參加者關穎晞

一人之力,可造成的破壞不大。可是經歷兩小時的廚餘收集,發現了原來不單是垃圾臭味的厲害,還有每一小家庭所製造出來的廚餘量也十分嚇人。

經過地球之友的統計後,數據顯示每一袋垃圾中,廚餘佔所有垃圾最多的百分比 ( 約 50%) ,比可回收物 ( 約 9%) 及不可回收物 ( 約 41%) 為多。不過,最可怕的,我相信絕不是這個數據。相反,我認為是政府處理廚餘的措施和政策,以及市民看待廚餘的態度。

   
 

從政府應付香港龐大廚餘量上,我們不難看到她已做的非常有限。雖然 政府正積極籌備於大嶼山小蠔灣興建現代化的廚餘處理設施,並預計在 2013 年啟用,可惜這個小型設施只能處理每日全港不足一成的廚餘。屆時,剩餘的廚餘又會從何處去呢 ? 最終仍只會送到我們快飽和的垃圾堆填區裡。此外,政府亦推行了「廚餘循環再造合作計劃」,向業界推廣良好的廚餘管理文化。不過,沒參與計劃的商界,以及家庭的廚餘卻不能好好地控制。終究到底,措施到最後都沒能有效地減少廚餘。

   
 

很久以前,經濟學者提出「污者自付」的原則。這就如徵收膠袋稅一樣,誰用膠袋,誰應付稅。我認為處理廚餘的問題也能參考這項原則。首先,每家每戶應自行將垃圾進行分類,把廚餘收集出來。然後,政府在十八區設置廚餘處理中心,把在各屋苑收集得來的進行處理,並將廚餘轉化為堆肥和生物氣等有用資源。一區中,以屋苑作為單位,每半年一次向同區屋苑進行比較。如果其中一屋苑有最低的人均廚餘量,便可獲鼓勵。

   
 

此外,屋苑可向住戶收取廚餘處理費。較高人均廚餘量的住戶,便該收取較高的費用。這樣的付費方法,既可以達致公平原則,而且有一定的阻嚇作用。

其實, 市民看待廚餘的態度才是最重要。家庭製造非必要廚餘不外乎幾個原因。首先,家庭成員不了解家人的喜好,便買了沒人愛吃的食物回家,最終過期後,變成廚餘。另外,有時買得太多,忘記原本已有一些,最終腐爛了,被迫要掉。此外,買外賣餐盒時,份量過多,以致剩下不少食物,便掉了。所以,市民該了解自己的食量與愛好食物之餘,也該多多留意身邊的人的食量和飲食喜好。只要在購買食物前,問清楚,了解清楚,便可減少很多廚餘和不必要的浪費了。

 
 
 
 

 

 

總括而言,政策之有效,以及整個減廚餘的行動,都需要我們每一位的支持和努
力。一人之力量雖然不大,但集結眾人的力量去減廚餘,最終也會成功的。

 



   
   
分享區
 
 
 
 
 
 
  Copyright (c) Friends of the Earth (HK) | Disclaimer, Personal Data (Privacy) Ordinan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