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市的代價

 

 

 

作者: 陳曉蕾

超級市場的貨架,永遠是滿的。
超市的垃圾桶,也就很難會有空位。

 

 

清潔工人陳先生直言,超級市場最多食物丟出來:「我同事負責尖沙咀某商場,那裡的超市天天都丟掉一包包的壽司、刺身,有些還有一兩天才過期,還有美國西冷牛扒、急凍大蝦、五六百元一盒的松葉蟹……同事每天都會撿到好多東西回家,家裡基本上都不用買食物,麵包、巧克力、牛奶,什麼都有,他全家人,連親戚姨媽阿?都吃,兩個阿姨做護士的也照吃。食物太多,壽司只會吃掉上面那一片魚生。」
 

   
 

歷史上的第一家超級市場,是1916年美國Memphis開張的Piggly Wiggly,當年為的是省節人手,讓顧客進門先通過轉欄,拿起籃子,隨意從貨架上取下資品,再到收錢處排隊付款。起初人們並不喜歡沒有店員招呼,但很快便被廉宜的價格吸引,三十年代大衰退期間,大型超巿正式大量湧現,貨上的貨品種類多達數千種,1937年發明了手推購物車,1955年Swanson’s公司推出冷藏即食的一人餐及電視餐,五十年代九成美國家庭有雪櫃、七十年代發明微波爐,帶來更多冷藏即食商品。
 

   
 

定期去超市購買食品,已經成為美國人,甚至各地城市的生活習慣。超市經營方法所產生的廢物,亦與傳統菜街市和雜物店,大為不同。
超市市場策略第一條,就是貨架上一定要堆滿商品,七零八落的空位,會令顧客覺得都是別人挑剩的,購物意慾大減。貨架堆滿了,接著是利用不同的擺放位置,暗暗控制顧客的選擇:


利潤較大的商品,放右邊,因為大多數人習慣用右手,相對歡拿右邊的東西;放在與顧客眼睛視線平行位置的商品,市場學專家說可以增加70%銷量,是銷售最佳位置,第二是齊腰的地方,第三是與膝蓋平行的地方,這些位置都會用來擺放利潤較高的商品。

還有,把生活的必需品如米、雞蛋、乾糧放在超市較裡面的貨架,零食等不是必選品,放在入口的位置……等等等等。

超市要維持「豐盛」形像,貨架常滿,一定有要「多餘」的商品,這就註定有商品賣不掉,這不是家居丟一兩顆生果,而是像工業廢料一樣,大量地倒掉。
周經理在九龍區某大超市工作,坦認每天都會丟掉食物:「一般丟掉幾百元,多的時候就幾千元,多少是視乎食物到期和銷售的情況。」他覺得比起超市每天以萬計的營業額,並不算什麼。

但想想幾百元的麵包,已經可以塞滿整個垃圾桶!
超市的利潤付得起這些成本,但這些最終淪為垃圾的商品,垃圾費卻由全港納稅人一起埋單。

 

 

(轉載自: http://hkgreen.mysinablog.com/index.php?op=ViewArticle&articleId=3028822 )



   
   
分享區
 
 
 
 
 
 
  Copyright (c) Friends of the Earth (HK) | Disclaimer, Personal Data (Privacy) Ordinance